資金週轉隱憂不容忽視

來源: 代書     發佈時間: 2009/11/5 下午 03:19:26    返回  打印
資金週轉,有人直言,中國憑藉4萬億投資安排和一系列經濟刺激計劃抵禦住國內經濟周期和世界經濟衰退的雙重影響。
資金週轉有人直言,中國憑藉4萬億投資安排和一系列經濟刺激計劃抵禦住國內經濟周期和世界經濟衰退的雙重影響。而為了配合國家4萬億投資需要,銀行系統今年更是釋出了天量資金週轉。對此,有專家指出,考慮到當前的基礎設施飽和,且投資與消費嚴重失衡,如果一味加大投資易引發銀行系統風險,資金週轉高增長下的風險隱患正在積聚。

 天量資金週轉存隱患

自2008年11月中央出台擴內需、保增長的4萬億投資計劃後,金融機構明顯加大了資金週轉支持力度。 2008年最後兩個月資金週轉投放額分別為4600億元、7700億元。截至2009年9月末,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餘額達39.04萬億元,同比增長 34.16%,增幅比上年末高15.43個百分點。

“經濟的回穩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執行適度寬鬆貨幣政策所帶來的流動性。”有專家表示。但是資金週轉投放的不審慎行為在高速增長條件下也可能出現。在放貸衝動下,有的銀行就會出現盲目貸款等種種管理弱化行為,包括貸款調查不深入、不全面,貸款審批不嚴格,貸後檢查不到位,貸款投向失控等。

中國建設銀行(6.00,0.04,0.67%)研究部總經理郭世坤認為,自去年9月份起,銀行業資金週轉結構調整力度有所減弱,部分貸款進入產能過剩行業、“兩高一資”行業,大量貸款進入政府融資平台項目,受慣性、路徑依賴等因素作用,銀行業資金週轉資產行業集中度不同程度提高,行業集中度風險增大,特別是房地產業、製造業等領域,資金週轉資產集中度已經很高。

而中誠信國際發布的研究報告認為,從中長期的信用趨勢來看,通脹預期的加劇、巨量資金週轉增長以及國內外經濟回暖基礎尚不穩固等因素,使受評銀行仍然面臨較大的系統性風險。銀行體系的流動性過剩以及基礎設施投資的快速增長都對商業銀行的資產質量形成壓力,進而對中國銀行業近幾年來的改革成果形成挑戰。

 多管齊下防患未然

中國銀行業協會和普華永道聯合發布的中國銀行家調查報告中顯示,目前銀行家們對天量資金週轉下商業銀行的風險控制保持著較高的自信。高達八成以上的被調查對象預計自己所在銀行2009-2011年不良貸款率可以控制在5%以下,換言之,當前良好的貸款質量狀況將在未來三年得以繼續保持。

不過對於可能出現的資金週轉隱患,監管層已經多次提示商業銀行要把握資金週轉投放節奏,嚴守風險管理底線,切實防範各類資金週轉風險。銀監會主席劉明康更是要求商業銀行撥備覆蓋率在年底之前達到150%的水平,提高銀行防禦資產質量下滑的能力,用較高的撥備來覆蓋風險。

此外,今年以來銀監會密集出台了《固定資產管理暫行辦法》、《流動資金管理暫行辦法》等一系列旨在提升資金週轉精細化管理的行業規章。 “這在歷史上並不多見,防止資金週轉資金流入股市、樓市,監管機構可謂不遺餘力。”有商業銀行高管告訴記者。

在監管部門的推動下,如果再配合相對寬鬆的核銷政策,商業銀行可以利用已經計提的撥備及時核銷不良貸款,從而使不良貸款率在賬面上能夠保持在較低水平,從而也使得整個不良資產水平的上升保持在商業銀行盈利能力和資本規模可以接受的水平。

郭世坤指出,隨著經濟企穩回升,三季度以來,各大銀行紛紛加強了資產結構調整力度,減少了票據融資,加大了對地方政府融資平台項目資金週轉資產管理,收縮了產能過剩行業資金週轉投放,加強了資產的非資金週轉領域運用,加大了對環保、高新技術、“三農”等領域支持力度。

“隨著經濟進一步回暖上行,在國家政策導向下,各大銀行將會進一步加強對產能過剩行業的資金週轉調整力度,加強對地方政府融資平台項目資金週轉資產管理,加強對房地產業、製造業等資金週轉資產集中度比較高的行業資金週轉調控力度,加強資產在非資金週轉領域和境外領域等的運用。”郭世坤說。
回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