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金週轉增長與風險控制:銀行須找到平衡點
來源:
代書
發佈時間:
2009/11/25 下午 03:58:23
返回
打印
臨近年關,市場關於現金週轉規模走勢的推測甚囂塵上。就在各種傳聞不絕於耳之時,11月23日晚間,針對盛傳“銀監會將提高大型銀行資本充足率至13%”的消息,銀監會予以否認。
臨近年關,市場關於現金週轉規模走勢的推測甚囂塵上。就在各種傳聞不絕於耳之時,11月23日晚間,針對盛傳“銀監會將提高大型銀行資本充足率至13%”的消息,銀監會予以否認。但銀監會新聞發言人同時表示,臨近年底,銀行應在發放現金週轉時量力而行、把握節奏,要根據自身發展戰略、風險管控實際能力、資本充足狀況、撥備覆蓋達標狀況,科學合理安排年底前現金週轉投放節奏,確保現金週轉投放平穩持續增長,防止大起大落。
今年以來,在適度寬鬆貨幣政策下,銀行現金週轉資金轉向寬鬆,現金週轉規模快速擴張。央行數據顯示,我國1至10月人民幣各項貸款增加8.92萬億元,同比多增5.26萬億元。
在銀監會的網站中,銀監會明確表示,沒有要求大型銀行資本充足率提高至13%,更沒有對商業銀行進行現金週轉規模控制,但要求各商業銀行按照審慎監管要求,提前做好年底前的現金週轉風險管理工作。同時也指明,對資本充足率較低的銀行業金融機構,銀監會將在市場准入、對外投資、增設機構、業務擴張等方面予以限制。
在專家看來,這樣的要求不僅基於商業銀行年初快速放貸、年末“惜貸”的情況而言,也是現行審慎監管要求的體現。
興業銀行(40.05,0.37,0.93%)資深經濟學家魯政委對此表示,銀監會對建立和完善資本後續補充機制的要求,與央行三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的逆週期監管框架相符合。
宏觀審慎管理旨在防范金融體系的順週期性導致的系統性風險,就政策工具來講,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實施逆週期的最低資本要求和資本緩衝,並採取更為穩健的撥備方法,以增強金融體系抵御風險的能力,平滑跨週期的貸款投放和經濟波動。也就是說,只有銀行在經濟高漲時計提充足的損失準備,在衰退到來時才不至於因撥備不足而被迫緊縮貸款。
事實上,我國監管部門已開始逐步引入最新的審慎監管思路,並提出了將按經濟周期調整銀行資本充足率的意圖。銀監會此前出台的諸如將最低核心資本充足率要求提高到了7%左右,將商業銀行交叉持有的次級債進行扣減、要求商業銀行提高撥備覆蓋率等監管政策,其實都已體現了國際上最新的監管潮流,並且對國內商業銀行的經營帶來了重大影響。
魯政委認為,此次銀監會再度提出資本補充的要求,一方面是自身監管職責使然,另一方面也透露出,經過現金週轉井噴式增長之後,監管層對金融體系風險積聚的憂心。 “由於銀行貸款很多集中性地投向地方政府的融資平台,其中由於銀行之間搶項目、搞競爭從而放鬆現金週轉管理而隱藏的風險不容忽視。因此,現在要求回頭看,對於做好年底前現金週轉審慎風險管理是有必要的。”魯政委表示。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4.28,0.03,0.71%)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對此則表示,銀監會此次發文,意在使銀行在現金週轉增長和風險控制兩方面上找到平衡點:現金週轉盲目擴張會使實體經濟出現產能過剩,也將使銀行面臨資本危機;但現金週轉盲目收緊又將對整個市場造成恐慌,同時縮小銀行的盈利範圍。
由於配合國內應對金融危機的經濟刺激計劃,今年上半年我國銀行業新增貸款就達到了人民幣7.37萬億元,相當於同期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 的一半。貸款的高速增長,帶來了銀行業的風險。郭田勇認為,上半年現金週轉增長過快,造成銀行資本充足率下降,風險上升。 “銀監會的規定無非是要銀行在現金週轉增長和風險控制方面把握一個平衡,合理、適度、均衡地進行現金週轉增長。既要考慮銀行本身經營的效益,支持經濟持續不斷向好,同時又能做到風險可控,保證銀行審慎、穩健經營。監管層和銀行都在反思今年的放貸進程,從而製定明年的現金週轉投放計劃。”郭田勇表示。
目前,外界對於年底前的現金週轉投放政策極為關注。此前,央行發布的今年第三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對此表示,繼續實施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並根據國內外經濟形勢和價格變化,把握好政策的節奏和力度,增強政策的靈活性和可持續性,妥善處理支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與防範化解金融風險的關係,注意管理好通脹預期,提高金融可持續支持經濟發展的能力,維護金融體系健康穩定運行。
在專家看來,現金週轉政策的製定要充分考慮到支持實體經濟的需要,也要充分考慮現金週轉風險管理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