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別存款準備金率利調節銀行信貸差異
台北資金週轉《談國論企》中國新華通訊社2011年月22日引述中國人民銀行消息,披露人行已開始在貨幣信貸監控中,運用差別存款準備金率的動態調整工具。
《談國論企》中國新華通訊社2011年月22日引述中國人民銀行消息,披露人行已開始在貨幣信貸監控中,運用差別存款準備金率的動態調整工具,對40多家地方金融機構區別對地地採取差別存款準備金率要求,顯示央行在宏觀貨幣政策大原則的基礎底下,更為具體、細緻、有針對性和彈性地處理不同狀況和條件的銀行,有利政策更為適度、有效和合理地在合法的環境下得以落實,和發揮更大的支持實體經濟發展良效。
*政策性行動現僅對待未符規定之地方金融機構*
境內、外頗不少人士對人行此番之落實差別存款準備金率的政策性舉措,頗表疑慮,更使在香港、上海上市的國有、民營商業銀行的股價頗受壓力,顯然屬杞人之憂,乃因:(一)按新華
社所透露的資料,人行所作出的動態調整,涉及的40多家金融機構,現時只是屬於「地方」性質的金屬機構,而所謂「地方」,肯定不是國有商業銀行、全國性商業銀行、已能取得上市地位的具規模的民營銀行、城市銀行,所指的會為非主要金融機構之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和城市信用社對大型企業等,由是消息一現,在香港、上海上市之國有或民營商業銀行股份股價受壓,乃論者不稍為用心解讀一下消息內容。
更需要高度指出者,為(二)被劃作須以差別存款準備金率的貨幣政策措施監理者,所出現的問題為(1)資本充足率較低,(2)信貸增長過快,( 3)順週期風險隱患增大,而最為惹
人注目者反而為第3點所指出的「順週期風險隱患增大」一語,理由為金融機構之於「順週期」即向上循環週期期間,仍出現「風險隱患增大」,就很有可能是機構的經營政策和策略存在不可忽視的「風險隱患」,且有增大的傾向,由是人行要透過差別存款準備金率的貨幣政策性措施,
區別對待地進行具高度針對性調理,是有必要和合理之舉,對金融機構的正常運作,有重大的性和積極影響。
由此可見,人行所採取的差別存款準備金率貨幣政策措施,只是對若干「風險隱患」增大的地方金融機構,而非對各類型金融機構皆適用,否則就不會採用「差別」二字以作為政策性的「動態微調」,亦可引伸得出的闡釋,為:相當部分金融機構的經營、投資表現仍是正常、正面的,否則就不會有所謂「差別」性的做法。
再從更多方面的資料進行分析:(三)中國銀監會所披露的最新資料,強調中國的商銀行資本充足率(Capital Adequate Ratio,CAR)水平於2010年大幅提升,整體加權平均資本充足比率為12﹒2%,較年初上升0﹒8個百分點;加權平均核心資本充足比率10﹒1%,亦高於年初時約0﹒9個百分點,和截至2010年末時有281家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比率全部超8%,便見大型國有、民營商業銀行的業務、財務基礎,相對較為穩定。 (四)自在香港上市的一眾「內銀股」2010年三季度的資料,可見它們的(i)資本充足率是超越監理規定(見表一);(ii)由信貸為主的傳統淨利息收入(見表二)和(iii)非利息收入(見表三)等核心業務,亦保持穩定的成長步伐,使(iv)這些金融機構的業績表現仍穩步上升(見表四),正正說明有頗不少論者不肯稍一用功地作學問。
*港市國有民營商業銀行似毋須作差別對待*
差別存款準備金率,實際為中國人民銀行於2011年1月5日及6日在北京舉行的工作會議,所提出的最新一項主要措施,具體用詞為「實施差別準備金動態調整」,乃央行今後堅持「區別對待,有扶有控」政策性原則和精神,會集中於「抓大事」,並逐步放權予各金融機構按照各自的環境、條件合法、合理地處地各項不同的業務,即各司其識和各展所長,由是不同的金融機構的準備金當會有差別,及作出動態調整。
由新華社的報導,此引伸所得的概念,為(i)人行今後將不會對各金融機構一刀切地作出適合各方的存款準備金率,而是會按照各不同機構的實際情況,作出具高度差別性的處理,並且(ii)會在不同時候,根據國內、外不同的重要政治、經濟、金融等變異,作出「動態微調」,亦為合理、合法之舉。
人行之工作會議,訂定新一年的規範目標,強調要(A)流動性總閘門,引導貨幣信貸總量合理增長,保持合理的社會融資規模,作為落實好穩健的貨幣政策措施,和(B)穩步推進利率市場化和人民幣匯形成機制改革,正正顯示人行在原有行之有效的基礎上著力提貨幣政策的針對性和靈活性,維護金融穩定及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